以“诚、正、敏、毅”为办学理念
星耀校区 呈贡校区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途径多

发布日期:2017-02-09

云大附中 语文组 黄罗平


   

内容提要:在传统文化受到冲突的今天,语文老师如何让孩子能热爱中国传统,让传统文化的根长在学生心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了自己从教以来教学的一些点滴收获,还望这些教学方法能在实践性方面给各位同仁以启迪。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古诗积累指导 营造文化课堂氛围 专题熏陶

正文: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民族祖先,带有自己的民族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如今,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责,并且积累良好的语文素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育。长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力图在应试充斥的艰难行走道路中一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良好效果。下面就具体说说我的一些做法:

一、古诗词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它们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它不仅选材广泛,而且语言富有情趣,加强古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感、发展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都有独到的作用。

1、分门别类辑古诗。一学年中学生把自己收集、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给自己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为每首诗做一题解,说明作者,朝代,并对原诗内容做简要介绍,对摘录的诗加以点评。还可以鼓励学生给诗集写一篇“前言”或“编后记”,说一说自己编辑的过程,以及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编好诗集后,全班相互传阅,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成就感,并有利于初三总复习的归纳和整理。

2、别出心裁品古诗。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先为它写一篇一到三百字的赏析文字,简介一下这首诗的作者,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换一种艺术样式来表现这首诗的内容。例如可以把古诗画成一幅画,编成一段舞蹈等等,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丽和亲切。几乎学完一首古诗,我都会要求同学把相关品析完成在课后反思本上,为鉴赏能力的提高做了极好的积累。到初三,基本每位同学都能根据诗意来进行名句赏品和炼字炼词的分析把握。

3、声情并茂诵古诗。教师推出每周一古诗(课外)活动,每周利用早自习时间安排值日生当小老师,将选好的古诗抄在小黑板上,学生将此诗抄在专用积累本上,先让学生自读,主要把古诗读通读准;再让学生精读,猜古诗的大意;然后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要学生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诵读。每首古诗但求粗知大意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求字字落实。其间,各班定时开展诵读比赛,评出优秀,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语文素养普遍有了提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诗词的积累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发展了编辑、思维、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了文化素养,古诗词的学习使我的学生受益匪浅,几乎每个同学都掌握了赏品古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二、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文化水准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氛围,力求语文课多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学校的墙廊和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可以是名人作品,也可以是本校学生自创作品,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人,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3)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慷慨激昂或婉转低缓的音乐,有利于把汉语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4)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象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探索文化课堂教学新模式

语文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美,重在诵读上。诵读的主要方法是:通读(侧重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句斟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读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其次是探究。探究的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蕴藏的思想美与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例如讲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强调知人论世,对两位文化名人进行深层解读,让同学进行探究比较,写小练笔《……,我想对您说》;讲授《出师表》和《愚公移山》时对“愚忠”、“愚公”进行思想大讨论,让同学在争辩中明白诸葛亮的赤胆忠心;愚公的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勇气,同时也提醒不同时代的精神指导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另外还应注意拓展。主要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整部作品或其他作品拓展延伸,使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得以运用和实践。我在教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利用教材所给的《老人与海》、《热爱生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名人名事,给孩子有了一次重新审视自我,关注生命、生存、生活的思考过程。我努力探索课文引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在大量地翻阅了作者的其他作品,特别是与之主题相近的,拿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同分享阅读的快感,并使他们自然而然的把“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并让他们在课外时间找一些与之类似的精辟的美文,补充一些最近的时事,如”5•12”汶川地震、06年千手观音等,密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而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用中国的国民精神来教育和指导学生。

总之,语文教师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千年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蕴藏着文化气息的语文课活现于学生面前。

三、专题学习熏陶,领略民族文化精髓

语文教材除了课文还有许多综合性学习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途径。我常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结合实情以某个专题为契机进行语言和写作实践。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后,我就组织了综合性学习《走进鲁迅,感悟名家》时,我结合学生实际自选了一些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查询和鲁迅有关的资料。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文学评论,然后用朗诵、演讲、座谈报告等多种形式交流,并结合名著《朝花夕拾》的相关知识分析鲁迅其人其事其情感,从而感知到立体丰厚的鲁迅形象,并完成《我心目中的他》作文……一个综合学习,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我们安排了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学习氛围过程中感受伟人的精神。此外利用一些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等,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相信这样的文化传承的意义更为深远。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还有很多,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成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就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我所教授的班级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计划指导下,稳步提高,不少的孩子爱上了文学,有了一颗热忱学习的心。相信如果我们只要能在教学中给学生真正文化精神的积淀,做到厚积薄发,那么应试只是成为展现这些素养的手段途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