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诚、正、敏、毅”为办学理念
星耀校区 呈贡校区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作品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17-02-23

云大附中  黄罗平老师



(此设计获2009年云大附中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课文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冬夜,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时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0余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冬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尤其能用一颗诗意栖息的心行走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更多慢行的美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评悟学习。学生经过一年的古文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重点字词的归类识记,联系前面学习知识的意识,以及对文言文阅读赏析、情感分析都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具体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反复诵读,运用适当方法品析文章语言、情感。

3、感悟作者思想精髓、争取当堂诵背全文

二、教学重点

1. 熟读成诵,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三、教学难点

通过四步诵读法逐层深入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能有韵有味的诵读文本味道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探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刚刚渡过了传统佳节中秋,看着那轮辉载古今的月,每每盛赞它时我们总会不由自主想起苏轼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苏轼的另一咏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领略一下承天寺的另一番月景情怀吧(板书课题、作者)

过渡语设计:老师很喜欢这篇文章,想为同学们读一读,可以吗?

(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 多媒体展示:)

(1) 听师范读课文————注意标识:你所不认识的字和难以把握的句内停顿

(2) 选择你最喜欢的朗读方式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内停顿

(3) 鼓励同学勇敢地站起来朗诵。(师生点评朗读的字音、节奏)

(4) 学生齐读(提示相关重点句节奏)

过渡:要想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得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我们得先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才能做到。好,下面请大家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借助手头的资料,自主地学习课文,把你认为值得引起大家注意的字音或不能理解透彻的字、词、句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注出来,在组内交流、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过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三)二读——读懂大意、内容( 多媒体展示:)

(1) 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把握课文重点字词句(要求同学标注下未弄懂的内容)。

(2) 当堂交流——提出你还没有弄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出示重点,标注文言笔记。

同学们会提到的问题:

⑧耳:罢了

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月色如同积水一样,自上而下注满庭院,清澈透明。水中藻菜和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呀。

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只不过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很少罢了)

提示笔记: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窗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空灵澄澈。

(7)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   罢了

温故知新(对比衔接):

     

 

过渡语:是啊!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闲适、何其洒脱!同学想像老师一样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吗?

(四)三读——读出思想、情韵

(1)挑出自己喜欢并觉得处理的最好的一个语句(一个句号为一句)为我们读一读,并交流自己的朗读体会。(问: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发言:我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应该用欣喜开怀的语调,强调欣然一词,并读出月色洒满大地时的快乐心境。

生发言:我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在和缓的语调中读出一种空灵澄澈的意蕴,想象这幅清幽素雅的画面,“盖”字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生发言:我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一种在深夜出访中的知音相惜之味。一个“亦”字更是把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境写活了,并把“相与步于中庭”读顺和平缓,为写景的描写做铺垫。

生发言:我读“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用一种洒脱自如的口吻来读,此时的苏轼沉浸在月色美景中,贬官后的自我排遣、赏月的欣喜美好、自比“闲人”的开释,各种情感应是百味杂呈,读的时候应该把这种复杂的心绪用抒情的口吻诵读出来。

(2)多媒体出示情感变化线索。

欢欣欣喜——略带遗憾、寻得知音——欣慰、恰适、澄净——悲凉、落寞、达观、自适、淡然


悲凉、落寞、达观、欣喜


(3)再次出示配乐朗诵,请同学试读读,老师与同学合作朗读全文,体会情感起伏变化的不同(男生:叙事;女生:写景;老师:议论抒情)

过渡语设计:《记承天寺夜游》里的这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每夜都有到处都有,为什么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

(五)四读——读透主旨、态度

 问题设计:

(1)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每夜都有到处都有,为什么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苏轼讲了原因吗?原文那句话可以回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那么怎么理解“闲人”这一词呢?(课文有注释)

(3)苏轼的仕途生活确实很清闲,可从文中那些地方得到应证?

适时插入简介和背景知识

(4)是不是所有身居闲职的人就一定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呢?

(5)那么“闲”字究竟该怎样理解呢?

       身居清闲之职,有清闲生活  (被贬谪的落寞)

       闲情逸致   (冬夜也有赏月的欣喜雅趣)

       乐观、豁达、洒脱    (自我排遣)

(6)这样的人多吗?(如吾两人者耳)

(7)怎样才能做到这样的“闲人”呢?苏轼有没有告诉我们?记住“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从文中找对应的句子分析。(具体分析见课件)

删一删:品修辞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调一调:悟虚实

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师:让我们齐读写景的句子(描写环境的句子)要求学生齐声朗诵

那么,哪位同学能合上书本,把这16个字背诵出来,并用请一位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呢?

——月色如同积水一样,自上而下注满庭院,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师:景语流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讨论发言,教师从中点拨进而作出结论):

苏轼心如“积水”,体现了内心的宁静;苏轼心如“积水”般的“空明”,体现了内心的旷达与明亮。

师感悟小结:

苏轼一生都在坚持自己,一生历典八州,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却能始终做到随缘自适,自得其乐,笑对人生。面对人生的种种非难和坎坷,都能用一颗诗意的心让自己慢行下来,发现身边的美。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这样一份安放心境的心灵净土,让生活中的闲适与美多一些,再多一些呢?

(多媒体展示)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肥,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师:在他的作品中没有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抑郁,没有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孤高自傲,没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感伤;也不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掷地有声,更比不上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铿锵有力,但东坡总能用他独有的乐观洒脱、超然物外的达观、对美好事物的坚守为我们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因此,苏轼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的人物,不仅在于他的政绩和文章,更在于他那穿越千古而来的洒脱与豁达的人格魅力。也让你我用闲适的心情在慢行去发现生活的美,用洒脱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用豁达释然去创造诗意的人生。

(七)带上这种心境让我们再次品诵这虽是一千多年前写出,如今依然能拨动你我心弦的不朽名篇。(能背诵同学可根据提示诵背全文)

过渡语设计:经历坎坷的苏轼屡遭贬谪,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表现出了豁达的心境,对比苏轼,我们的困难与挫折显得是如此的渺小。就让我们用笔倾诉出对苏轼的心声----

(八)多媒体展示:作业:苏轼——我想对你说(写一段400字以上读完作品后最想与苏轼真心交流的话)

教学反思: